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-VIS是一種基于物質對紫外光或可見光區(qū)域的吸收特性,進行定性、定量分析的儀器。它通過測量樣品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程度,來確定樣品中物質的濃度或結構信息,廣泛應用于化學、生物、醫(yī)藥、環(huán)境等領域。其工作原理主要依賴于物質對光的吸收特性。不同的物質因其分子、原子和分子空間結構的不同,其吸收光能量的情況也會有所差異。因此,每種物質都有其有的、固定的吸收光譜曲線。通過測量物質在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,我們可以了解物質的成分、結構和物質間的相互作用。
一、儀器準備
開機預熱
接通電源,打開儀器開關,讓儀器預熱一段時間,一般需要15-30分鐘。這樣做是為了讓儀器內部的光學元件、電子元件等達到穩(wěn)定的工作狀態(tài),確保測量的準確性和穩(wěn)定性。例如,在一些高精度的測量中,未預熱充分的儀器可能會出現(xiàn)波長校準偏差等問題。
波長校準(如有需要)
使用已知光譜特性的標準物質(如鈥濾光片)來檢查和校準波長。不同型號的儀器可能有不同的校準方法,但一般來說,需要將標準物質放入光路中,在儀器的軟件或控制面板上找到波長校準選項,按照提示操作,使儀器顯示的波長與標準物質的吸收峰波長相符。這一步驟對于保證測量波長的準確性至關重要,因為波長的微小偏差可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較大誤差。
二、樣品準備
選擇合適的吸收池
根據(jù)測量的波長范圍選擇玻璃或石英吸收池。一般來說,紫外光區(qū)(通常小于400nm)應使用石英吸收池,因為普通玻璃會吸收紫外光;可見光區(qū)可以使用玻璃吸收池。同時,要確保吸收池干凈、無劃痕,因為吸收池的透明度和均勻性會影響測量結果。
樣品溶液制備
將待測樣品溶解在合適的溶劑中,制備成適宜濃度的溶液。溶液濃度應在儀器的線性范圍內,即吸光度值在0.2-0.8之間比較合適。如果濃度過高,可能會導致吸光度超出線性范圍,使測量結果不準確;濃度過低,則可能會使測量信號較弱,增加測量誤差。同時,要注意溶劑的選擇,溶劑在測量波長范圍內應該沒有明顯的吸收,否則會干擾樣品的測量。
三、測量操作
設置測量參數(shù)
根據(jù)樣品的性質和測量要求,在儀器上設置測量模式(如吸光度模式、透過率模式等)、波長范圍、掃描速度等參數(shù)。例如,如果是進行定量分析,通常采用吸光度模式;如果是研究樣品的光譜特性,可能需要設置較寬的波長范圍和適當?shù)膾呙杷俣取?/div>
空白對照(參比)設置
選擇合適的空白溶液(如溶劑、不含待測物質的溶液等),將其放入吸收池中,置于光路中作為參比。儀器會根據(jù)參比溶液的吸光度或透過率來校正樣品測量中的背景信號。這一步可以消除溶劑、吸收池等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,提高測量的準確性。
樣品測量
取出空白溶液吸收池,將制備好的樣品溶液吸收池放入光路中。然后按照儀器的操作指令進行測量,儀器會記錄樣品在不同波長下的吸光度或透過率數(shù)據(jù)。在測量過程中,要注意保持樣品池的位置準確,避免光線散射等情況影響測量結果。
四、數(shù)據(jù)處理與記錄
數(shù)據(jù)處理
根據(jù)測量得到的數(shù)據(jù),利用儀器自帶的軟件或者外部數(shù)據(jù)處理軟件進行分析。例如,在定量分析中,可以使用朗伯-比爾定律來計算樣品的濃度;在定性分析中,可以通過比較樣品的光譜特征與標準光譜來確定樣品的成分。
記錄結果
將測量得到的數(shù)據(jù)、處理后的結果以及相關的實驗條件(如樣品名稱、濃度、測量波長等)詳細記錄下來。這樣可以方便后續(xù)的數(shù)據(jù)查詢、分析和報告撰寫。同時,對于重要的實驗數(shù)據(jù),最好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,以減少偶然誤差。